《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1 16:07:56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为诗人们竞相传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爱情枝蔓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于是学生的早恋现象成为大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老师将它视为瘟疫,家长视其为毒瘤,学生们对这种朦胧的感情也遮遮掩掩。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正视这种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成为教育家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基于此编者用心良苦的将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选如了九年级语文课本,由此搭建了一个开放而正规的教育平台,与教师一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去解封那禁闭的心灵之窗,绽放那灿烂的爱情玫瑰。

课文分析: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它不仅是作者写给14岁女儿的一封信,更是一位教育家父亲对花季中的少男少女的谆谆教诲。初中生正值青春时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懂得真正的爱情,因此本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

教学思路: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者却只是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针对这篇自读课文,设计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提倡学生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情感态度的教学上,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感受,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爱情观,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 、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让其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教学设计:

一、 激趣导入:

老师: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以故事形式激趣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对爱情的真谛有哪些领悟,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爱情就是从一而衷。

学生:爱情就是生死相许,永不厌弃。

(有的学生开始偷偷的笑)

老师:看来咱们同学对爱情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到底爱情是什么呢,学完了今天的课文,或许你会有新的领悟。(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知,探究

(这一过程设计了三读课文,分别是:浏览感知,精读探究,研读赏析)

1,浏览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

[浏览加复述故事情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印象,把握了重点:本文写了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并引导学生体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2,精读探究。(学生再次细读课文,让其自己发现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写作特色,并引导他们问一下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本文是以书信的形式行文的。这样可以斟酌字句,

言更周密,感情更深刻。

学生:本文是以插叙的方法,讲了一个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解释了什么是爱情,突出了主旨的。

学生:文章开头提出问题,结尾总结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前后照应。

( 学生回答过程中往往并不全面,再给予肯定的同时,引导他们问一下为什么)

学生:我认为以故事的形式解释爱情,更加的形象生动,更利于理解。

学生:还有,这样可以使文章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学生;我认为首尾照应可以是文章完整而且主题突出。

……………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的在予以点评肯定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使他们获得了成就感,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研读赏析。(引导学生有重点的研读划出并摘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了段落或是自己认为的名言警句,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我喜欢“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这句话,因为他把人类美好的爱情置于了上帝之上,这是对爱情由衷的赞美。

学生:老师我特别喜欢第21自然段,因为他描写的虽然很悲凉,但却显示了一种生死相依的爱情,这是伟大的。

学生;老师,我不太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 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时候。”这句话。难道没有智慧就没有幸福吗?

(课堂教学情况多变,在欣赏学生的见解时,有人突然质疑,虽然打乱了原有的秩序但却显示了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借此反馈给其他同学,这样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老师:问题提的很好,咱们同学勇气可佳,到底爱情和智慧有怎样的关系呢?哪位同学可以帮忙解决一下?

学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有理智,会思考,才会得到幸福。

学生:我认为人只有理智的对待爱情,负起应负的责任才会成为幸福的人。这里的“智慧”指的是理智与责任。

老师;是啊,在异性或爱人之间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还有同学有不懂的地方吗,咱们可以拿出来共同商量。

…………

[ 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另外,这一节的小插曲将整个的课堂引向学生的质疑探究和自主合作,使课堂生动而连贯。]

[ 这一环节的教学打破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而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辅以师生互动,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敢于质疑并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获得了自己的个性体验和成就感,信心大增,积极性逐渐高涨,教师也应趁热打铁]

三、课堂拓展,各抒己见。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智慧有理智的,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种族生命力的纽带,更是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对爱人忠诚,使其的到幸福的责任。那我们青少年能否尝试爱情呢 ?(问题一出有同学又开始窃笑)

(问 ……此处隐藏28962个字……生爱情状况以及上述大多数同学的观点写出发自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自己的爱情宣言。如愿意,可以和同学交流、分享。

教师准备:

(1)爱情是两颗心灵之间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充满激情;但是火焰太高会把两颗心都烧焦的。———杨老师

(2)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理的主宰。——苏(霍姆林斯基)老师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了爱情的真正含义,老师希望大家都能拥有美好的爱情,但不是现在,而是将来。现在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忠实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样将来有了知识,又有了健全的人格,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美好的爱情。

六、作业:熟读课文,思考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永恒的话题。

是爱情是忠诚、心灵的追念。三位一体的。

什么真正的爱情:是男女间彼此经历时间的考验和

相互间跨越生命空间的心灵的永久追念。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对女儿情感真挚的一封信。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爱情的话题,是青春期教育中一个敏感的话题。“谈情色变”困扰着许多教育者和家长。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用“美好”给“爱情”定位。避免把这个话题当做洪水猛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充分阅读,又引导他们从神话故事中去领会爱情的真谛。领会幸福的真谛。并紧扣话题,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和困境去考验,是男女之间经历时间考验的忠诚和相互间跨越生命空间的心灵的永久追念。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阅读、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他们放弃羞涩,大胆畅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早恋”的态度,并以写自己的爱情宣言的形式,来端正学生的爱情价值观。

注意本文不可只做粗略的阅读,应为家长补上这一课。本节课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上做的还不够,课堂还有些沉闷。待改进。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 :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教学用具 多媒体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二、读 亲爱的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吧,读两遍!

三、问题导引

阅读课文至少三遍,自学生字词,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想。

课堂研讨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读一封信,一封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他女儿的信。我们都读过这篇课文吧?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给女儿写信呢?

二、 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听了这封书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

2、苏霍姆林斯基在这封信里和女儿谈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我们的教育家在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四、点拨研讨

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童话故事部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需要几个角色?(奶奶、上帝、大天使、我),那几个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朗读这则童话?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用笔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

1、 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为什么不可理解?

(2)他的态度如何?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2、那么,上帝在五十年之后看见的东西变了吗?

3、三年以后上帝又来了,这时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什么样的爱情好像都应该黯淡一些,他看到的东西如他所愿发生改变了吗?

(1)这次他仍然看到了什么?

(2)为什么第三次上帝看到的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里的“不可理解”与第一次的“不可理解”意思相同吗?

(3)上帝除了看到老爷爷目光里的那种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之外,还看到了什么?

(4)面对这一现象,上帝并没有象上两次一样发怒,那么上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5)学生讨论:上帝为什么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4、在上帝的眼里爱情是如此的完美,在作者笔下爱情更是被描写的美轮美奂,在上面的这三个片段描写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片段?那句话?或者哪个词语?,请你找出来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五、质疑解难

1、作者安排的三个场景基本相同,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呢?

2、奶奶眼里的爱情是什么?爸爸眼里的呢?你眼里的呢?

六、迁移训练

作者在给女儿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呢?(……)

(2)在我们中学的校园里或者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些14、5岁的男孩女孩,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毫不顾忌的做出一些亲热的动作,在高中校园里甚至还有男孩子为了给女孩子过生日不顾校规校级,在晚自习后在操场上燃放烟花炮竹,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宁愿耽误学习影响自己的前途也要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所谓的爱情,你们认为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吗?(……)那么他们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呢?(……)

(3)那么我们来想想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何在?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什么时候才能追求爱情的幸福?才能体会到爱情的幸福?

七、作业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