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该组的专题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他看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就进行调查并摸清底细,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我发现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话,它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生动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刻画出一个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地方官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品质。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7个字,能正确读写“管理、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正确理解三个“闹”字的意思。
3、教学重难点:
(1)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2)正确理解三个“闹”字的意思。
二、说教法
1、探究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重点。
2、朗读体会法: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找找、读读等多种方式,学生进入文本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了解大意
1、出示课题: 了解“西门”是个复姓。
2、简单介绍西门豹。
(让学生对西门豹有简单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让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语
(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的什么事?(以填空的形式)
(本篇课文较长,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
三、研读第1-9段
1、通过研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学习第1段,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在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时,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词语的意思。
找出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老大爷又是怎么回答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用划一划的方法找出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2、理解三个“闹”字的意思。
四、做作业本
(把部分作业设计进去,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五、讲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田地荒芜 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人烟稀少 年年闹旱灾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学习目标:
1,知识: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技能:边读边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3,情感: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学习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①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播放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的动画片断,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此处隐藏6956个字……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沟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课文结构清楚,全文共分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描述了山沟里的孩子们为了上学,不怕起早贪黑,翻山越岭。这部分内容写出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和爱学习的精神,是分三个方面写的。
第二部分6~7自然段直接抒情,赞颂了山沟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为改变山沟的穷面貌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后思考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教学重点:
体会山沟里的孩子上学的艰苦,并进行比较,了解现在城市中孩子优越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二、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生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读中感悟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中感悟。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练习仿写对应句子法等。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 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 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 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分段,理清结构。
3 说说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 老师小结。
四、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一、说教材
《石头书》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有三篇课文,《石头书》在记叙一件真实的事情过程中介绍了化石,《小稻秧脱险记》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航天飞机》则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这三篇课文均为科学性的小品文或童话,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石头书》为一篇科学小品文,讲两位小朋友——川川和磊磊向勘探队员询问“石头书”——化石的情景,介绍了化石和化石的作用等有关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赞扬了他们刨根问底的精神。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
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一册厚厚的书;第二部分 ( 6 - 11) :介绍了石头书的内容:“字”和画;第三部分 ( 12-14 ):写石头书的作用。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3) 初步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默读课文找出川川和磊磊的问题初步学会默读的方法;
(2) 通过欣赏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对矿物、化石留下直观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并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2.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先对课文中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征来一个回忆,“川川和磊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利于新的内容的学习;点出“刨根问底”,也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
(二) 精读感悟
(1)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因此在找川川和磊磊提的问题时设计为默读,边读边画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由“刨根问底”导入课文,抓住“问”来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建立“问”的意识,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另外,第一小节到第五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书”,点出这一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脉,同时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3)三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还不能很好的建立关联点。而图片正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现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易于接受知识。因此在教授过程中通过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矿物、化石等抽象事物,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以对话为主,其中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更高的朗读目标。另外,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对话体课文的特点。
(三)总结深华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多学的同时更要多问,将“刨根问底”的习惯内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四)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所学的内容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化石,因此让他们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他们将乐意而为,在兴趣之上培养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